银屑病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湿疹医案

作者:小新 时间:25-05-06 阅读数:5人阅读

感冒误治容易诱发和加重银屑病

1、导读:有些患者得了点滴型银屑病,但是并不了解什么是点滴状银屑病,并且如果不了解点滴状银屑病症状特点,这也使我们对于银屑病的治疗不能做到准确对症治疗,银屑病在发病之初多是点滴状的,治疗起来相对的比较容易,恢复的也相对要快,只要治疗得当愈后复发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。

2、在疾病世界中,牛皮癣并非孤岛,它与多种皮肤疾病有着相似的表征,容易混淆。脂溢性皮炎、玫瑰糠疹、扁平苔藓、毛发红糠疹、副银屑病、慢性湿疹、头癣、盘状红斑狼疮、汗疱性湿疹、甲癣、连续性肢端皮炎等,都是牛皮癣的“邻居”。

3、由牛皮癣的某些前期症状引起的错觉。部分牛皮癣患者在皮疹出现前有发热等前期症状,有时在外伤或感冒后发生皮炎,因此患者和周围人误认为牛皮癣是被传染而引起的。

4、还有一个就是同形反应,所谓同形反应是指皮肤在受到非特异性损伤(如创伤、抓伤、手术、日晒、预防接种或是某些皮肤病)后,可诱发与已存在的某一皮肤病相同的皮肤变化。有同形反应的皮肤病有银屑病、白癜风、扁平苔藓、扁平疣等。

5、癣是由浅部真菌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皮肤病的统称,由于以前中医称牛皮癣为牛皮癣,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体癣、股癣、头癣、花斑癣等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。 由牛皮癣的某些前期症状引起的错觉。

6、当体内气血不流通,也就比较容易上火。主要是因为感冒久治不愈所造成。中医把感冒视为人体正气(抵抗力)不足,无法适应气候的转变,而感受其邪气(六邪:风、寒、暑、溼、燥、火)所致。这些外来的邪气,久治不愈或经人误治后,无法排出体外就会变成毒素。

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治疗

1、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服和外用两个方面,以下是具体的答案:内服治疗: 血热期治疗:根据赵炳南老大夫的方法,将患者按疗程分为血热期、血燥、血瘀三种证型。对于血热期患者,采用相应的清热凉血中药方剂进行辨证治疗。

2、寻常型银屑病中医治疗还是非常有特色的,一般的来说讲究中医辩证治疗,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望、闻、问、切,再加上皮肤损害的情况给予辨证。一般的来说,辩证从明清以后主要分为血热型、血瘀型和血燥型。当然了整个的这种辩证,根据专家的经验不同分几十种,所以说有脏腑辨证,还有一些其他经络辨证等等的。

3、中医将常见的寻常型银屑病分为三型,有血热证、血瘀证、血燥证,对应都有不同的方剂,治疗血热证通常使用犀角地黄汤,还有黄连解毒汤等;血燥证的患者常使用当归饮子;血瘀证常使用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。

4、中医认为寻常型银屑病常见证候类型为血瘀证、血热证、血燥证三类。具体中药治疗方法如下:血瘀证:传统经方以活血化瘀为主,如桃红四物汤;血热证:传统经方以清热凉血为主,如犀角地黄汤;血燥证:传统经方以养血润燥为主,如四物汤。

5、因此,中医在治疗银屑病时,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治疗,通常将患者分为“血热证、血瘀证、血燥证”三个中医证候。 血热型:多见于银屑病进行期,表现为皮损掀红、瘙痒剧烈、心烦失眠等。治疗宜清热凉血解毒,常用清营汤和治癣汤加减,如使用水牛角、丹参、白花蛇舌草等药物。

6、脓疱型可在寻常型基础上出现多数无菌性小脓疱;关节病型伴发于寻常型或脓疱型,关节炎症轻重与皮损平行;红皮病型全身皮肤弥漫潮红干燥,大量脱屑,常因用药不当引起。本病病程较长,冬轻夏重,反复发作。本病中医学相当于国家标准的“白疕(b)”,亦属于“干癣”、“松皮癣”、“风癣”等范畴。

麻黄细辛附子汤中,配伍附子与细辛的用意是

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有助阳解表、迫寒邪外出。麻黄附子细辛汤是麻黄、附子和细辛三味药组成为主,主要是以治疗素体阳虚,加上外感风寒的表证。一般情况下,如果是正常人,受风寒后可能喝姜糖水发汗,很快就会好,或者稍微加中药麻黄汤就可以。而这种素体阳虚的患者,体内阳气不振,因此不能够迫汗外出。

方中麻黄散寒宣肺,附子温肾助阳,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,合用则具宣上温下,开窍启闭之功。三药合用,补散兼施,是表散外感风寒之邪,温补在里之阳气。

附子辛热,温肾助阳,为臣药。二药配合,相辅相成,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。细辛归肺肾二经,方香气浓,性善走窜,通彻表里,既能祛风散寒,助麻黄解表,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,协助附子温里,为佐药。

麻附细辛汤

麻黄附子细辛汤,源于《伤寒论》,原用于治疗“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”。尽管在临床上这一适应症的应用不多,但其广泛的适用性远超出了《伤寒论》中描述的太少两感病的范畴。方中麻黄、附子、细辛均为温性药材,对全身多器官具有良好的兴奋作用。

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二两、炮附子一枚、细辛二两组成。适合热微病症患者,改用甘草替换细辛以轻微发汗。此方需将水一斗煮麻黄,煮至减二升,去沫,再加入其他药材,煮至取汁三升,去渣,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若为少阴病,且有发热脉沉的症状,可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。第二种思维方法是辨证求本。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核心在于温阳散寒,适用于心肾阳虚,寒邪内侵的情况。第三种思维方法是辨证求变。

【处方】麻黄2钱,附子3钱,细辛1钱5分,甘草5分,人参2钱,黄连1钱,芍药1钱5分。【功能主治】少阴伤寒,身发热,四肢冷,指甲青,腹痛脉沉。【摘录】《玉案》卷二 上文是关于麻附细辛汤的介绍和分析,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参考的价值。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药,这才是保证生命健康的标准。

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要功能是助阳解表,通过传统的煮法实现。具体操作是,将一斗水加热,首先煮麻黄,待水减少到二升时,去除表面浮沫,然后加入细辛和附子,继续煮至剩下三升。煮好后,过滤掉渣滓,将药汁加热至适宜温度,每日分三次服用,通常是通过温水煎煮的方式饮用。

麻黄附子细辛汤,作为《伤寒论》中用于治疗少阴病的方剂,其适应症并不仅限于太少两感的范畴。实际上,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,该方剂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。首先,针对心动过缓引起的心脏病,如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,麻黄附子细辛汤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。

麻黄细辛附子汤功能主治

此外,麻黄附子细辛汤还可以用于感冒、鼻炎、哮喘、急性腰扭伤、腰椎间盘突出、闭经、嗜睡、遗尿等多种病症。这类患者的共同特征是面色黄暗、皮肤干燥、体格壮实、唇舌不红、无高血压或糖尿病,且心肺肾等重要器官未受损。

麻黄附子细辛汤,这一古老方剂,或许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。传统上,它被用于应对发热、感染风寒及缓解疲惫欲睡等症状。然而,今天我们将探讨其另一大功效——治疗失眠。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探索麻黄附子细辛汤如何助力改善睡眠质量。

麻黄附子细辛汤,方名发表之剂,用于少阴表证。编号006,由麻黄、附子、细辛组成。其功效为温经解表,主治伤寒少阴证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。归经为足少阴药。方义揭示,太阳证发热,脉当浮,而今反沉;少阴证脉沉,当无热,故为反也。

《伤寒论》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,是治疗太阳、少阴两感证的有效方剂。原书中记载:“少阴病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